第一章发酵液的预处理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技术21发酵液预处理微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的目标产物主要有菌体、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三类物质。从发酵液和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所需的生化物质,第一步就需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固液分离,使代谢产物后续的分离纯化工序顺利进行。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发酵液多为悬浮液,粘度大,为非牛顿型流体,不易过滤,而所需的生化物质往往只有分布在液相,才能有效地提纯。并且,在有些发酵液中,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粘性物质这三类物质会造成滤液混浊、滤速极慢,必须设法增大悬浮物的颗粒直径,提高沉降速度,以利于过滤;其次,目标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此外,发酵液的成分复杂,大量的菌丝体、菌种代谢物和剩余培养基会对提取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从而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如细胞碎片、核酸以及蛋白质的沉淀物),并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发酵液的过滤性能,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预处理方法要根据发酵产品、所用菌种和发酵液特性来选择。大多数发酵产品存于发酵液中,少数存于菌体中,而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产物存在的情形也比较常见。如果目的产物是胞外产物,则通过离心或过滤实现固液分离,使其转入液相;而对于胞内产物而言,收集细胞是预处理的首要一步。细胞经破碎或整体细胞萃取使目的产物释放,转入液相,再进行细胞碎片的分离。如果所需的产物为细胞,离心或过滤所得固相经干燥等过程就可得到菌体。图1-1为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图中虚线以上为预处理过程示意图。第一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图1-1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1]211预处理简述发酵液经过预处理,一些物理性质会改变,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随之提高,过滤操作更易进行;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物大多转移进入易于后处理的第一章发酵液的预处理相中(一般为液相)。同时,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也得以去除。发酵液的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发酵液杂质的去除:包括除去蛋白质、无机离子以及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物质。(2)改善培养液的处理性能:主要通过降低发酵液的粘度,调节适宜的pH值和温度[1]及絮凝与凝聚等操作来实现。预处理在生物技术产品的加工和提纯过程中相当重要。目的产物不同,采用的预处理方法也不同。并且,由于具体发酵液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预处理方法就更加灵活,多样,应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选择和改进。发酵液预处理之后,再进行固液分离,进入后续的分离纯化工艺。212发酵液杂质的去除发酵液成分复杂,目的产品与许多溶解的和悬浮的杂质夹杂在一起。在这些杂质中对提取影响最大的是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在采用离子交换法提炼时,高价无机离子,尤其是Ca2+、Mg2+、Fe3+的存在,会影响树脂对生化物质的交换容量。而杂蛋白,一方面,在采用离子交换法和大网格树脂吸附法提炼时会降低吸附能力,另一方面,在采用有机溶剂或两水相萃取时,常有乳化现象,使两相分离不清。除此之外,在常规过滤或膜过滤时,杂蛋白还会使滤速下降,污染滤膜。因此,在预处理时,应尽量除去这些杂质。2121无机离子的去除由于培养基或水中含有无机盐,发酵液中往往存在许多无机离子,如Mg2+、Ca2+等,因而需要经常测定并除去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比较固定,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21211钙离子的去除在发酵液中加入草酸,可除去钙离子[2],同时草酸可酸化发酵液,使发酵液第一章发酵液的预处理的胶体状态改变,并且有助于产物转入液相。由于草酸的溶解度较小,用量大时,可用其可溶性盐,如草酸钠。反应生成的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提高滤液质量。但是,草酸的价格较高,如果回收利用可以降低成本。例如:在四环类抗生素废液中,加入硫酸铅,60下反应生成草酸铅,草酸铅在90~95下用硫酸分解,再经过过滤、冷却、结晶操作后就可以回收草酸。此外,在沉淀钙离子的同时,草酸还会与发酵液中的镁离子形成草酸镁,去除部分镁离子。21212镁离子的去除一般来讲,草酸等弱酸的镁盐溶解度较大,并且发酵液中镁离子的浓度通常不高,利用草酸沉淀很难去尽镁离子。可以加入三聚磷酸钠,三聚磷酸钠与镁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可溶,即可消除对离子交换树脂的影响:Na5P3O102Na+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发酵液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此法可用于环丝氨酸的提炼。21213铁离子的去除发酵液中铁离子,一般用黄血盐去除,使其形成普鲁士兰沉淀:3K4FeCN6Fe4[FeCN6]3+12K+2122可溶性蛋白质的去除及其生化机理在发酵液中除了上述高价无机离子外,还存在可溶性杂蛋白。一般来讲,对于无机或有机酸、碱及其金属盐类,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溶媒转向、离子交换等方法可使其与产物逐步分离。但对于可溶性杂蛋白,如果任其进入滤液,将给以后各步的分离精制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发酵液的预处理,从根本上说,是如何使可溶性杂蛋白形成沉淀,以便随固形物一同除去的过程。在各种方法中,变性沉淀最为常用。正确认识蛋白质的性质和变性理论很重要,因为它是发酵液预处理所依据的生化机理[3]。第一章发酵液的预处理21221盐法水溶性蛋白质溶液是胶体体系,分子与水有很大的亲和力,所以又是亲水胶体,具有一般胶体体系的动力学和电学性质。它的溶解度与其分子高度水化有关,所以溶解的蛋白质分子周围有水化层。水化层是胶体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向胶体系统中加入电解质,随着体系的离子强度增大,蛋白质表面的双电层厚度就会降低,静电排斥作用减弱,同时也使得蛋白质某些疏水区的水化层脱落,疏水区域暴露,容易发生凝聚,从而沉淀。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其溶解度一般在生理离子强度范围内(015~02molkg)最大,低于或高于此范围时均降蛋白质的盐析行为随着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和立体结构的不同而异,结构不对称的高相对分子量蛋白质所需的盐浓度较低,对于特定的蛋白质,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无机盐的种类、浓度、温度和pH值。离子半径小而带电荷较多的阴离子的盐析效果比较好,含高价离子的盐比1-1价型盐的盐析效果好。从成本和溶解度的角度考虑,硫酸铵是使用最普遍的盐析盐,但也有缓冲能力差,pH值不易准确控制的缺点。除硫酸铵外,硫酸钠和氯化钠也常用于盐析;除盐的种类外,盐析操作的温度和pH值对盐析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在高离子强度下,升高温度,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对于pH值而言,在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时,有利于盐析。21222等电点沉淀法蛋白质是由许多α-氨基酸分子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是有机羧酸分子中碳链上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生成的化合物。各种氨基酸在蛋白质分子中互相连接时,总有一些自由的羧基和自由氨基,其结构可以用通式表COOH这种结构表明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羧酸解离时产生H+,使蛋白质具有弱酸第一章发酵液的预处理NH2蛋白质的氨基能与-H+结合成R-NH3+,使其具有弱碱性:NH RCOOH+RNH3COOH蛋白质质点所带电荷,可因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变化。它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 反之带负电。当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蛋白质质点所带的净电荷恰好为零,此 时的pH值就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处于等电点状态时,蛋白质之间的静电排斥 力最小,因此它失去了作为胶体体系稳定的基本因素。此时蛋白质质点迅速结合 成聚集体,极易沉淀析出。在抗生素的生产过程中,一般将发酵液的pH值调至 的偏酸性范围或8~9的偏碱性范围内,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等电点沉淀一般在低离子强度和pH值约为等电点的条件下进行,一般蛋白质的 等电点都在偏酸性范围内,多通过加入无机酸(如盐酸、磷酸和硫酸等)调节 pH值完成等电点沉淀。等电点沉淀法一般多用于疏水性较大的蛋白质。对于亲 水性很强的蛋白质,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在pH值为等电点的环境下不易 产生沉淀,所以盐析沉淀法应用更为广泛。与盐析法相比,等电点沉淀法省去了 后续的脱盐操作,并且当沉淀操作的pH值较低时,杂蛋白更容易变性,所以该 方法仍是蛋白质初级分离的有效手段。 由于极端pH值会导致某些目的产物失活,并且需消耗大量的酸碱。因此,采用 调节pH值实现等电点沉淀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23 加热法 热敏性是蛋白质的一个显著特性,有些蛋白质在50即失去活性而变性。一般的 蛋白质在70~80则不可逆的变性析出。对一些目标产品而言,如果其本身的耐 热能力超过了加热处理发酵液时的温度,就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蛋 白。在柠檬酸的生产过程中,将发酵液加热到80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凝固,降低 发酵液的粘度,在除去杂蛋白的同时,过滤速度也得到了提高。再如黄原胶 10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的预处理,在pH65~69 条件下,80~130加热10~20min,就可钝化 内含的某些酶类及杀死菌体细胞,有助于发酵液的过滤澄清。该方法操作简单, 成本低,但是热处理法容易导致目标产品的变性,因此,目标产品为热敏性物质 时,应该谨慎使用。 21223 溶剂沉淀法 有机溶剂的加入,使蛋白质分子表面荷电基团或亲水基团的水化程度降低,即破 坏蛋白质胶体的水膜,同时也可以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这使得蛋白质之间的静 电引力增大,产生凝聚和沉淀。由于有机溶剂沉淀也是利用同种分子之间的相互 作用,因此无机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影响很大,在低离子强度和等电点附近,容 易生成沉淀,所需的有机溶剂量较少。并且随着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有 机溶剂沉淀越容易进行,有机溶剂的加入量也越少。 有机溶剂的密度较低,使得产生的沉淀物易于分离。但该法容易引起目标蛋白质 变性,沉淀操作必须在低温下进行。此外,有机溶剂和低温操作的成本都较高,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该方法一般只适用于液体处理量较少的情况。常用于沉淀的 有机溶剂有丙酮和乙醇。 21224 吸附法 杂蛋白可以被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除去。例如,利用黄血盐和硫酸锌的协同 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锌钾[Fe CN6]2 胶状沉淀来吸附蛋白质,这种方法在四环 素类抗生素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吸附法的另一个典型实例是在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加入可以生成庞大凝胶的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凝胶将 蛋白质、菌体及其他不溶性粒子吸附并包裹在其中一同除去,还可加快过滤速 21225其他方法 聚电解质、某些多价金属离子和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也可作为蛋白质 的沉淀剂。 聚电解质在蛋白质之间架桥,从而生成沉淀。蛋白质可与聚电解质如羟甲基 11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纤维素、卡拉胶、海藻酸盐、果胶酸盐和酸性多糖等形成沉淀。由于蛋白质是两 性物质,因此在蛋白质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聚电解质,还兼有盐析和降低水化程度 的作用。 在碱性溶液中,阳离子如Ca2+、Mg2+、Mn2+、Zn2+、Ag+、Cu2+、Fe3+、 Pb2+等可与蛋白质分子上的某些残基相互作用形成沉淀。Ca2+、Mg2+可与羧基 结合,Mn2+、Zn2+可与羧基、含氮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结合。金属离子沉淀法 的可以沉淀浓度很低的蛋白质,沉淀产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或 螯合剂除去。在D-核糖发酵液中添加10%~15%的饱和醋酸铅,残蛋白可基本 除尽,并且,生成的醋酸铅有一定的絮凝作用,对后续处理有积极作用。 此外,在酸性溶液中,三氯乙酸盐、水杨酸盐、钨酸盐、苦味酸盐、鞣酸盐、过 氯酸盐等物质中的阴离子也可以使蛋白质沉淀出来。 213 有色物质的去除 在发酵的过程中,培养基本身可能带入色素,如糖蜜、玉米浸出液等都带有颜 色,使得发酵液的颜色加深;此外,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本身也可能产生有色 物质。但是,从提高产物的质量的观点来看,又必须除去发酵液中有色物质[3]。 色素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性质多样,给脱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常用的 脱色方法为吸附法,如活性炭吸附,树脂吸附等。吸附法可以不用或少用有机溶 剂,操作简便,设备简单,生产过程中的pH值变化范围小。陈碧娥等人采用K -15 颗粒活性炭作脱色剂对L-乳酸发酵液进行脱色,脱色率达到97%,而乳酸 钙的损耗仅为1%左右。常用于吸附的树脂又称为“脱色树脂”,它表面积大,具 有多孔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在发酵工业中多用于脱色、吸附大分子的产物和 除去蛋白质。近年来出现的大网格树脂孔隙大,树脂内表面积大,也可应用于脱 色工艺。例如食品工业上的糖浆脱色时多用大网格树脂。此外,脱色工艺还可以 利用某些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例如,采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使果胶酶溶液 脱色,酶活损失率不超过15%~20%。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糖浆中的有色物质具有 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用在谷氨酸发酵液的脱色中,树脂的最佳操作形式为磷酸 盐式。用DEAE-纤维素从含酶溶剂中吸附有色物质,通常可同时除去非活性蛋 白质,使主产物纯化2~5 12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另外,现在的预处理工艺也采用工业酶制剂完成,如净化发酵产物、除去干扰性 浑浊物。用淀粉酶将发酵液中残留的不溶性多糖转为单糖,可以提高过滤速度; 用带电胶体如鱼胶添加到浑浊的饮料中以除去悬浮体等等。 21液处理性能的改善 41 降低发酵液的粘度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的粘度成反比,因此降低液体粘 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过滤速率。降低液体粘度的常用方法有加热法和加水稀释法两 升高发酵液的温度可以有效的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同时,在合适的温度和受热时间下,蛋白质会凝聚,形成大颗粒的凝聚物,发酵液的过滤特性得到 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生物产品往往对温度敏感,因此,加热时必须严格的控 制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首先,加热温度必须低于目的产物的变性温度:其次, 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细胞溶解,会使胞外物质外溢,反而增加了发酵液的复杂 性,影响其后的产物分离与纯化。例如,在40时,12Be′麦芽汁的粘度为 1210-3Pas,当温度升至75时,粘度可下降一半,过滤速率加倍。对于链霉 素的发酵液,在pH值30 的条件下,升温至70后维持半小时,可使液体粘度 下降16,过滤速率增大10~100 加水稀释法也是降低发酵液粘度的方法。但是,稀释后悬浮液的体积增大,加大了后续过程的处理任务。针对过滤操作而言,稀释后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 大于加水比,才能认为有效,即若加水一倍,稀释后液体粘度应下降一半以上, 过滤速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42 调节pH值 调节pH值是发酵液预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因为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 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通过调节pH值可以改善其过滤特性。首先,对于氨基 酸和蛋白质等两性物质而言,将pH值调至等电点,即可沉淀除去。其次,在膜 过滤时,发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容易吸附于膜上,调节发酵液的pH值可改 13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减少膜的堵塞和污染。此外,在合适的pH值下,细 胞和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会趋于絮凝状态,形成较大的颗粒,有利于过滤操 作的进行。 除降低粘度和调节pH值外,还可采用絮凝操作改善发酵液的处理性能。由于絮 凝是一种重要而且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所以将其单独列出详细叙述如下。 絮凝技术 细胞的富集和去除是产物分离纯化的第一步。对于胞外产物,需要分离除去细胞。 对于胞内产物,需要富集细胞,然后将细胞碎片从破碎液中除去。这些操作都含 有共同的一步,即细胞(细胞碎片)的富集或分离。目前细胞分离的方法主要有 离心和过滤。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取决于该液体的物理性质。不同菌 种和培养条件的发酵液,流变特性不同。细菌及某些放线菌菌体细小,发酵液粘 度大,不能直接过滤,由于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粘性物质的存在 会造成滤液混浊,滤速极慢。若直接用离心法实现固液分离,则能耗很大。应用 微滤的方法除去细胞碎片,易产生膜堵塞。采用细胞絮凝技术,可以增大悬浮液 中固体粒子的大小,提高其沉降速度,再结合其他的预处理方法(如前文中提到 的稀释、加热等方法)以降低发酵液粘度,就能采用普通过滤方法,简单有效的 实现固液分离。 51 絮凝和凝聚的区别 絮凝和凝聚的概念,过去常常混淆,现在已逐步被区分开来。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 的过程,是一种以物理的集合为主的过程(见图1-2)。而凝聚是指在中性盐作 用下,由于双电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2]。也有的说法 称凝聚是指使极小的微粒互相粘着在一起的情况。这种情况是由于微粒所带电荷 被加入的带有相反电荷的高价离子所中和而引起的。以前,人们大多采用无机盐 来实现凝聚,现在,有机高聚电解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青睐[4]。 近年来,絮凝作为一种能耗低、易操作、工作量小的分离方法,受到普遍的关注 14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图1-2 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合、吸附和絮凝作用示意图 a聚合物分子在液相中分散、均匀分布在离子之间;b聚合物分子链在粒子表面 的吸附;c被吸附链的重排,高分子链包围在胶粒表面,产生保护作用,是架桥 作用的平衡构象; d脱稳粒子互相碰撞,形成架桥絮凝作用;e絮团的打碎 52 细胞絮凝的种类 细胞絮凝方法按有无添加絮凝剂划分有两类:自身絮凝,即采用物理手段,如保 温或调节pH,是细胞自身絮凝;絮凝剂絮凝,即添加絮凝剂使细胞絮凝沉降 细胞自身絮凝,从本质上讲,仍是由细胞分泌在表面的絮凝物质造成的,即由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絮凝。所谓微生物絮凝剂,是指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细 胞功能的物质,一般为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和核酸等高分子物质。近年来, 微生物絮凝剂由于具有絮凝活性高、安全无害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得到了较快 的发展[6]。此外,人们也可利用生物技术对细胞本身进行改造,使其分泌出絮凝 物质,产生细胞自身絮凝,达到回收或循环细胞的目的。 例如,酵母细胞即具有分泌微生物絮凝剂实现自身絮凝的特性。据分析,酵母细 胞产生絮凝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链形成凝聚:在酵母细胞繁殖过程 中,芽细胞未能从母细胞体脱落,不断的进行细胞繁殖之后形成细胞链;(2) 交配凝聚:由不同交配型细胞交换交配信息之后,通过细胞表面特殊的蛋白与蛋 白连接引起细胞凝聚;(3)无性絮凝:由细胞表面蛋白和酵母细胞外壁的甘露 聚糖结合所引起的细胞凝聚,即线]。根据生理生化试验及不同的糖抑 制作 15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用类型,可将酵母絮凝分为FLO1 型和New FLO1 型。Callejia 将酿酒酵母凝聚现 象归纳成图1-3 所示[7]: 图1-3 啤酒酵母絮凝的分类 对于酵母自絮凝现象,早期曾有“絮凝共生假说”、“蛋白质沉淀假说”、“絮凝胶体 假说”等理论对其机制进行解释,目前这几种假说已被“类外源絮凝聚素假说”和 “病毒假说”等取代了。 53 絮凝剂的分类 531 常见的絮凝剂 絮凝剂从化学结构看,主要分为三类:高聚物、无机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 剂。主要几种絮凝剂如表1-1[8~11]所示。如果根据活性基团在水中解离情况的 不同,絮凝剂又可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含羧基)和阳离子型(含胺基)三 根据第一种分类方法,目前最常见的高聚物絮凝剂是有机合成的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壳聚糖絮凝剂、聚苯乙烯类衍生物等。高聚物絮凝剂具有长链状的结构, 利用长链上的活性基团,通过静电引力,形成桥架连接,从而生成菌团沉淀。 由于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具有用量少(一般以ppm计算),絮凝体粗大,分离效 果好,絮凝速度快以及种类多等优点,所以使用范围广,目前主要用于提纯 16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杂质为蛋白质或菌丝体的发酵液。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存在一定的毒性,特别是阳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因此,应谨慎使用。近年来还发展了聚丙烯酸类阴离子絮凝 剂,它们无毒,可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中。元平言等[12]人就利用工业纯度的阳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 万)对螺旋霉素(SPM)发酵液进行 预处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证明在低浓度范围内就可以使滤液效价明显升高。在 青霉素发酵液的絮凝过程中,聚丙烯酰胺的浓度达到002%~003%时,菌丝体和 其他蛋白质就可以充分絮凝和架桥,使粒子紧密粘合而沉淀,大大提高了过滤速 率。由于高聚物絮凝剂絮凝效率高,速度快,所需絮凝剂的浓度低,因而絮凝工 艺成本低廉[5],并使高聚物絮凝剂成为今后絮凝剂研究开发的方向。 表1-1 絮凝剂的种类及应用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物质,由于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氨基,所以它对蛋白质 和其他胶体物质具有很强的絮凝作用,可以作为阳离子絮凝剂使用。壳聚糖的种 类对絮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絮凝剂分子量提高,链增长,可使架桥效 果更加明显。但当分子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壳聚糖的水溶性就会下降。除此之 外,海藻酸钠、明胶、骨胶、等天然物质也有絮凝作用。这些天然高分子物质无 毒无害,环境友好,所以是絮凝剂研发中极具潜力的一个方向。 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和甲醛等对发酵液的预处理也有一定的影响。表面活性剂 (如BAPE)可以提高预处理效果。无机絮凝剂主要有 Al2SO43、NaCl、 17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NA3PO4、CaCl2 和明胶等。它们可以与有机絮凝剂共同作用达到初步纯化的目 532新型絮凝剂 (1)主絮凝剂+助絮凝剂:该种絮凝剂的制作方法与普通絮凝剂不同,比以往 的有机和无机絮凝剂复杂,但是用量少,效果更明显。如在维生素生产过程中, 去除蛋白质等易乳化的杂质所用的新型絮凝剂[13]主要由主絮凝剂 A和助絮凝剂 B组成,絮凝作用由两者协同完成,主絮凝剂A吸附蛋白质,助絮凝剂 B将吸附 蛋白质后的主絮凝剂进一步交联,加快其沉降速度。 (2)新型絮凝剂F-717[14]:它是一种网状多聚电解质的分散体(由强碱性阴离 子交换树脂经物理磨碎得到),在生产抗生素的预处理过程中效果很好。 (3)SPAN 絮凝剂[15]:它是一系列不同接枝率的淀粉与聚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 物。淀粉类絮凝剂价格低,絮凝效率高,已经在国外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我国发 展才刚刚起步。 54 絮凝机理和动力学 541 絮凝机理 絮凝机理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理论: (1)胶体理论 Leif Eriksson[16]把细菌直接当作胶体溶液中的胶粒来解释絮凝过程。絮凝是由于 细胞表面的极性基团引起的表面吸附,而使表面自由能降低的过程。 (2)高聚物架桥理论 WCMegreor[17]发现细胞在表面分泌出许多高聚物如蛋白质、多糖等,这些高聚 物在细胞膜表面形成胞外纤丝。细胞的絮凝是由于这些胞外纤丝之间架桥交联形 成的。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絮凝取决于细胞生长的胞龄以及表面分泌物的种类和数 (3)双电层理论18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大多数细胞表面都有一定的电荷,絮凝过程是加入电解质后,相同电荷的排斥以 及细胞表面水合程度不同而产生聚并的过程。Kakii 通过实验证实细胞表面的离 子键和氢键参与了细胞的絮凝过程[18]。 542 絮凝动力学 细胞絮凝动力学比较复杂,一般认为,絮凝有两种:同向絮凝和异向絮凝。同向 絮凝是因流体流动产生的絮凝,而异向絮凝是由流体分子布朗运动产生的聚并 [19]。当絮凝颗粒的直径小于1μm时,异向絮凝占主导地位;当絮凝颗粒的直径 大于1μm时,同向絮凝占主导地位。对于同向絮凝,絮凝颗粒的长大过程可用下 式表示: dN4du3=NiNj Rijdt3dz(1-1) 在(1-1)式中,Ni 和Nj 分别为 种颗粒的分子数,对于同种细胞絮凝,N=Ni=Nj。Rij 为颗粒 聚并后的颗粒直径,dudz为速度梯度。如果细胞颗粒 的总体积V=16πRij3N 为定值,即细胞没有生长和破裂时,积分(1-1)式可 N0πdz由上面的公式可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2) (1)絮凝初期,颗粒聚并快,此时搅拌应剧烈一些,絮凝后期,颗粒聚并速度 变慢,搅拌速率应降低。 (2)增加颗粒(细胞)的浓度,有利于聚并絮凝。 (3)加大搅拌,增加速度梯度,有利于颗粒聚并,但搅拌速率过大时,剪切力 会导致絮凝体破裂。 55 絮凝的优化 选择使用何种絮凝剂要综合考虑成本、可行性、毒性等多方面因素。此外,絮凝 效果与絮凝剂的加入量、分子量和类型,溶液的pH、搅拌速度和时间等因 19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素有关。絮凝剂的最适加入量要通过实验决定。虽然较多的絮凝剂有助于增加桥 架的数量,但是添加量过多反而会引起吸附饱和,絮凝剂争夺胶粒而使絮凝团的 粒径变小,絮凝效果下降。溶液pH值的变化会影响离子型絮凝剂中官能团的电 离度,从而影响吸附作用的强弱。在絮凝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助凝剂可以增加絮 凝效果[2],当加入助凝剂后,悬浮液就会变得不稳定,这时再加入絮凝剂就会增 加凝聚速率和絮凝团的大小和强度。甘油发酵液的预处理是利用高分子絮凝剂絮 凝去除甘油发酵液中的菌体[20]。通过研究pH值、絮凝剂用量、絮凝温度对絮凝 效果的影响找到了适宜的絮凝条件:pH =5~10,温度30~40,ρ絮凝 剂=06~08 gL。此时菌体絮凝率FR可达90%以上。经絮凝处理后,滤速为未 加絮凝剂的25~45 倍;滤液中菌体去除率可达100%;固形物的回收量为未加 絮凝剂的21 倍;滤饼的含湿量由71%增加到78%。 聚合物溶液浓度最大即为高粘度状态时,浓度通常为05~1%(WV)。在减少 絮凝剂的增加量之前,溶液需先进行稀释。但是,应注意制造业中的推荐标准 (通常最终浓度控制为001%)。为了除去一些杂质,在加水和强力搅拌之前应 加入少量乙醇或甲醇。最终絮凝剂浓度的数值单位应表示为mgg细胞或 mgm2 细胞表面,这样就可以将试验的结果与一致剂量作比较。絮凝的优化流程如下: (1)准备好所需的絮凝剂及化学试剂; (2)分别往烧杯中倒入500~1000ml 的悬浮液试样; (3)搅拌(桨叶速率可为200rpm); (4)通过加酸或加碱来调节每个试样的pH值(例如,如果有6 个试样,则分 别使其pH为4、5、6、7、8 (5)同时向各烧杯中加入助凝剂,并开始计时;(6)继续保持高搅拌速率5min; (7)加入絮凝溶液,于1min内混合均匀; (8)降低搅拌速率(例如降至50rpm)保持15min; (9)分析絮凝结果(可通过静置或过滤等方法)[21]。 周荣清[22]等通过测定滤饼常数,对絮凝法预处理透明质酸发酵液进行了研 20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究。在确定絮凝剂的种类时,通过比较聚丙烯酰胺和壳聚糖两种絮凝剂的絮凝效 果,发现对于透明质酸发酵液,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N926效果较好。并且确 定了最佳的絮凝条件。在pH值65、搅拌速度60rmin,絮凝温度45的条件 絮凝剂的添加量为10010-3mgml-1时絮凝效果最好。 除了絮凝剂的种类和浓度,剪切力及处理时间(絮凝与进一步分离之间的间隔时 间)也是很重要的优化参数。延长处理时间会导致微粒体积变大,数量减小;而 提高剪切力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另一些胶团特性,例如强度(即对剪切力和压 力的耐受程度)和沉淀物及滤饼的流变学特性也会受到处理条件的影响。 56 絮凝设备 絮凝设备[5]包括絮凝器及絮凝颗粒分离设备,絮凝器主要有以下几种[19]: 561 浆叶式絮凝器 浆叶式絮凝器的转动轴可绕水平或立轴转动。如图1-3: 图1-3 浆叶式絮凝器 A:水平轴式;B:立轴式 1:电机;2:浆叶(多级);3:絮凝池;4:减速器 浆叶可以是螺旋桨叶或涡轮桨叶。浆叶式絮凝器设备结构简单,可以采用多 21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级浆叶,转速递减絮凝。在絮凝初期,高转速快速混合;在絮凝后期,低速搅 拌,使絮凝体长大。 562 折流式絮凝器 在絮凝器中加入折流板,使其结构为迷宫式或蜂窝式,有利于絮凝颗粒的形成。 近年来开发的lamella 絮凝器也是一种折流式絮凝器[23],已成功的应用于酒精的 连续发酵。发酵和絮凝设备工艺如图1-4 所示: 图1-4 lamella 絮凝器 563其他絮凝器 其他絮凝器包括管式絮凝器和颗粒絮凝器。管式絮凝器主要用于增加沉降面 22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积、加速絮凝。而颗粒絮凝器又分为固定床和流化床两种,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57 絮凝技术的应用 絮凝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化分离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细胞体、细胞碎片及可 溶性蛋白质的处理中,成为连续发酵和分离生化产品过程中常采用的预处理方 571在除去细胞体、细胞碎片及蛋白质中的应用 在酶分离过程中,如果目的产物是胞外酶,则絮凝剂不会对其产生干扰。由于絮 凝剂与细胞结合在一起,它有可能在细胞被破碎后干扰胞内酶。除了酿酒行业, 其他领域几乎没有关于絮凝剂的基础研究。 Nakamura 列出了一些对絮凝剂的要求,包括低成本、低用量、对pH改变不敏感 等。Gasher 和Wang[24]也研究了许多天然的以及合成的聚合絮凝剂,包括带电的 与不带电的,它们对于酵母的影响见表1-2[24]。 表1-2 絮凝剂对酵母菌的影响 试验表明,用于絮凝析出细胞的絮凝剂的量通常比用于发酵液中的细胞的量要 少,弱阳离子絮凝剂通常可以增加絮凝效果,而弱阴离子絮凝剂则相反。 Gasher 和Wang[24]也研究了流体力学对絮凝的影响。图1-5 是雷诺数对滞留的 非沉淀细胞的影响百分比。 23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图1-5 雷诺数对滞留的非沉淀细胞的影响 图1-6 则表明雷诺数与沉淀速率的关系。絮凝剂用量对滞留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见图1-7。 图1-6 雷诺数与沉淀速率的关系 24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图1-7 絮凝剂用量对滞留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除细胞体之外,发酵液中还会存在细胞碎片和蛋白质。胞壁碎片应在细胞破碎之 后,蛋白质分离之前被去除。机械破碎的细胞碎片通常接近于纳米级,很难被去 除。絮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前提是不会将胞内产物一起沉淀下来。明矾对 增加碎片沉淀很有效,但它也会使蛋白质转化为絮状物,缓慢的沉淀下来。 572 在连续发酵中的应用 在酒精发酵中,无论是细菌还是酵母发酵,都存在着细胞回收和循环使用的问 题,即将细菌或酵母及时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循环使用。Larry[25]研究了用聚 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酰胺(PAA)从发酵液中回收酵母,酵母沉降速率可 提高上百倍,细胞回收率在99%以上。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酵母进行品种改良,可以得到自身絮凝和沉降性能很好的 酵母。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自身絮凝,达到循环细胞的目的。絮凝酵母已成功的 应用于酒精的连续发酵。絮凝酵母与传统的固定化细胞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不 需要固定化细胞载体、成本低、节省空间、可以获得高菌体浓度,实现连续发 25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573 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应用 絮凝技术可代替或改善离心和过滤方法,富集或除去发酵液中的细胞或细胞碎 片。Bautista[26]研究了用聚电解质Superfloc-N-100 絮凝透明质酸酶发酵液中的细 菌,经过120 分钟,总发酵液中80%的体积为上清液,而酶活也没有任何损失。 此外,周荣清等人[22]将透明质酸的发酵液分别经过三氯乙酸、045μm微孔膜、 活性炭+硅藻土、絮凝处理和离心5 种方式预处理,所得的清液经超滤分离HA。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絮凝进行预处理的效果较佳。Hustedt 用聚丙烯酰胺絮凝 淀粉酶发酵液中的细菌Bammoniagenes,聚电解质浓度为0012%时,可完全絮凝细菌,上清液中酶活力收率在95%以上。苏利民[27]等在预处理后的酶清液 中,添加聚苯乙烯磺酸钠或聚酰胺为主絮凝剂,外加低压直流或低压交流电场强 化絮凝效果,离心分离后得到的固体产品可用作食品酶。这一工艺同硫酸铵盐 析、酒精沉淀等传统提取工艺比较,可使酶活性收率由60%左右提高到90%左 右,酶活性的自然损失率下降到3%。 58 絮凝技术的新进展 581 亲和絮凝技术 目前常用的絮凝剂对絮凝的蛋白质没有选择性,它们往往会对可溶性的蛋白质也 产生部分的絮凝作用,而这些可溶性的蛋白质有时就是我们的目标产物,为达到 选择性絮凝的目的,亲和絮凝技术应运而生。它已成为细胞絮凝技术的一个新方 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产品分离方法。亲和絮凝是利用絮凝剂和细胞膜表面 膜中成分的专一联而达到絮凝目的的。CSenstad[28]利用壳聚糖和小麦胚凝 集素(WGA)之间的亲合性及壳聚糖在高pH(65)时絮凝沉淀的特性,达到 分离纯化WGA的目的。JBonnerjea[29]利用硼酸盐和酵母表面的多羟基胺之间的 专一联作用,除去含有多羟基的酵母细胞碎片,分离回收乙醇脱氢胺,酶的 收率在90%以上。硼砂作为絮凝剂的效果比高分子絮凝剂好,这是因为硼砂仅对 碳水化合物产生交联,具有选择性;交联反应瞬时完成,有利于在线混合与工业 连续生产。 26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582 传统絮凝技术的改进 絮凝起初只是作为离心分离和过滤的预处理手段,但是随着絮凝技术的发展,絮 凝剂间的混用,絮凝剂与无机盐或助凝剂的混用,絮凝与其它分离方法的结合以 及微生物絮凝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Persson Ingalill[30]研究了以絮凝细胞碎片来提高离心分离效率的方法,认为有可 能在大规模分离中利用连续离心分离器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但是,絮凝沉淀物 的体积较大,必须回收其中的发酵液,才能提高产品的收率。由此看来,必须将 传统絮凝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絮凝沉淀的效果。 传统絮凝技术的改进方法之一是将絮凝剂与无机盐助凝剂混用。该方法已应用于 生产。吴振强等[31]采用天然无毒絮凝剂GFI 和无机盐Fe2SO43H2O 协同作用 除去肌苷发酵液中的菌体,可以省去原工艺中的阳离子吸附柱,直接采用炭柱吸 附,此法不仅可使提取周期大大缩短,而且可以降低能耗,提高提取收率。李红 光等[32]使用铝盐或钙盐作为絮凝剂,使味精产量提高10%,质量明显提高,能 耗明显降低。该方法与高速分离及分离菌体法相比,设备费用仅为高速离心机的 110。 絮凝剂间的混用也是一种新的改进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选择适宜的高分子絮凝 剂匹配类型以达到复合絮凝的效果时,必须根据絮凝对象和使用设备型号,经模 拟试验方能确定。实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絮凝剂单独使用不如按比例混合使 用的效果好。刘红等[33]利用两种无毒絮凝剂GAF 和壳聚糖对味精发酵液的絮凝 作用进行研究,两种絮凝剂联合使用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味精发 酵液OD值降至0045,除菌率为985%;应用联和絮凝剂,透光率达100%,除 菌率为988%。Savage,Christopher M[34]利用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絮凝剂混合 作用于Ecoli 溶液,尤其是在将利用菌体表达的蛋白、肽或氨基酸等可溶性物质 与细胞或细胞碎片分离的操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oster,Frans 等[35]利用絮 凝剂与两性去垢剂和适当的盐共同作用于疏水产物的发酵液中,一步操作便可得 到高纯度的产品,而且此法已在大规模分离纯化中应用。 絮凝是发酵液预处理中较有效、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当发酵液絮凝结束后就可以 进行过滤和离心了。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不经过絮凝而直接过滤或离 心。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是由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27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目前,预处理的研究,一方面是改进传统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在生化分离技 术走向整合的大背景下,全发酵液的提取技术(将预处理与后续提取纯化操作相 结合)倍受关注。由于发酵液的预处理是生化分离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因此,正 确高效的预处理是得到目标产物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预处理的重 要性。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预处理环节必将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作出巨大贡 28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参考文献 1.梅乐和等编著 生化生产工艺学 科学出版社, 1998 唐孝宣主编生物工艺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3.严希康编著 生化分离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4.潘美凤等 发酵科技通讯 1991, 203: 22-31 5.谭天伟, 细胞絮凝技术及其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应用生物工程进 19955:53-566.Kurane etal Agrid Biol Chem, 1986, 509:2301-2307 7.Calleja Cellaggregation Yeasts,Vol 2ndEd Academic Press Ltd, London, 1987, 165-238 8.Treweek, etal CollInerface Sci, 1977, 60: 258-262 etal Environ Sci Technol, 1968, 49-5510. Weieret al Biotech, Techniques, 1993, 199-20411. Sakka etal Agric Biol Chem, 1981, 4512: 2869-2876 12. 发酵液预处理工艺特性化工学报,2000,512: 25-30 13. 季光辉等 新型絮凝剂用于维生素C 发酵液预处理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7,142: 10-14 14. 新型絮凝剂F-717对抗生素M-90 发酵液预处理研究 离子交换 吸附,1994,103: 243-245 15. 李平等 絮凝剂在处理碱性蛋白酶发酵液中的应用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4,121: 31-36 16. Leif Eriksson et al Water Research, 1981, 15: 421-436 17. Mcgreoret al Biotech Bioeng, 1969, 127-13018. Kakii etal FermentBioeng, 1985, 633: 263-270 19. L斯瓦罗夫斯基 固液分离 第二版 化工出版社, 1990 20. 甘油发酵液的絮凝除菌研究精细化工 2002, 192: 394-399 21. AngalProtein Purification Methods, PracticalApproach 22. 周荣清 透明质酸发酵液的絮凝预处理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1, 2712: 17-21 23. Taberaet al Biotech Bioeng, 1989, 33:1296-1305 24. Gasner 87325. Larry Gasneret al Biotich Bioeng, 1970, 873-88129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26. Bautista, etal Biotech Letters, 1989,85: 315-318 27. CN10530881991 28. Senstadet al Biotechnol Bioeng, 1989, 34: 389-393 29. Bonnerjeaet al Enzyme Microb Technol, 1988 Vol 10: 357-361 30. Person, Ingalill; Lindman Bjeern Process Technol Proc 1987, 457-46631. 工业微生物,1994, 241: 26-28 32. 李红光等 CN1059560, 1992 33.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4, 225: 39-45 34. Savage, Christopher et al US, 5523161996 35. Koster, Frans et al EP, 574050, 1993 第二章 固液分离技术 概述固液分离是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中重要的单元操作。在生产中,培养基、发酵 液、一些中间产品和半成品均须进行固液分离。其中,发酵液的种类多、成分复 杂、粘度大,属于非牛顿型流体,因此,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最为困难。 生物产品的生产中,固液分离的方法有分离筛、悬浮分离、重力沉降以及离心和 过滤等。在这些方法中,用于发酵液固液分离的主要是离心和过滤操作。具体的 固液分离方法和设备应根据发酵液的特性进行选择。对于丝状菌,如霉菌和放线 菌,体形比较大,一般采用过滤的方法处理发酵液;而单细胞的细菌和酵母菌, 其菌体大小一般在1~10μm,高速离心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当固形物粒径较小 时,通过预处理改善发酵液的特性,就可用过滤实现固液分离。例如,在氨基酸 的发酵液中,菌体很小,如果在预处理过程中进行絮凝,并添加助滤剂,就可使 用板框过滤机分离菌体。由此看来,发酵液的预处理为固液分离及后处理作了准 备工作。 表[1]2-1 给出了主要的固液分离技术,并从原理、设备和优缺点四个方面进行了 比较。 30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表2-1 主要的固液分离技术及其特点 31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过滤过滤就是利用多孔性介质(如滤布)截留固液悬浮物中的固体颗粒,从而实现固 液分离的方法。微生物发酵液属于非牛顿型液体,在悬浮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体, 细胞或细胞碎片以及残余的固体培养基,这些固体颗粒均可通过过滤操作减少或 除去。目前,在生化工业中,过滤的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板框过滤或真空过滤等为 主。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过滤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固液分离的范畴。选择性 和高效性使膜分离技术在生物产品的分离提取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21 传统的过滤方法 传统的过滤单元操作,据过滤机理的不同,可分为深层过滤和滤饼过滤两种。 层过滤所用的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颗粒活性碳和塑料颗粒等。过滤介质填充于过滤器内形成过滤层。过滤时,悬浮液通过滤层,滤层上的颗粒阻拦或者吸附 固体颗粒,使滤液澄清,因此,过滤介质在过滤中起主要作用。澄清过滤适于过 滤固体含量少于01g100ml、颗粒直径在5~100μm范围内的悬浮液,如河水、 麦芽汁等。 滤饼过滤的过滤介质是滤布。悬浮液通过滤布时,固体颗粒被阻拦形成滤饼或滤 渣。悬浮液本身形成的滤饼起主要过滤作用。滤饼过滤一般用于过滤固体含量大 于01g100ml 的悬浮液。就滤饼过滤而言,如果按过滤推动力的不同,又可分为 常压过滤、加压过滤和真空过滤三类。常压过滤效率低,所以只适合于过滤 32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易分离的物料。例如,啤酒糖化醪的过滤。而加压和真空过滤在生物和化工工业 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设备一般为板框压滤机和鼓式线)过滤速度 过滤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滤面积的滤液体积,又称滤液的透过速度。过滤 速度的微分形式如下: dQAp (2-1) =dtμLRm+Rc 在(2-1)式中,Q 为滤液体积,m3;A为过滤面积,m2;Δp 为介质两侧的压 力差,Pa;μ 为滤液粘度,Pas,Rm和 Rc 分别为介质和滤饼的阻力,m-1。 从过滤速率的方程中可以看出,除过滤面积和滤液粘度外,压力差和过滤阻力也 是过滤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讲,过滤操作是以压力差作为透过推动力 的,单靠重力无法达到足够大的透过速度。过滤时过滤介质截留固形成分,在介 质表面形成滤饼。这样,就产生了滤液透过阻力的两个来源,即过滤介质和介质 表面不断堆积的滤饼。其中,滤饼的阻力占主导地位。 发酵液过滤的滤饼比阻力与一般的可压缩型滤饼不同。当滤饼中所含固形物浓度 达到一定的界限时,比阻力会突然升高。过滤速度会迅速下降,甚至不能继续过 滤。因此,过滤速率不仅随滤饼厚度的增加而下降,而且还随滤饼比阻力的突然 升高而进一步下降。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除了改善过滤性能之外,还包括降低结 合水的百分比,提高自由水的百分含量,从而使发酵液滤饼的性质接近一般的可 压缩性滤饼。 (2)滤饼阻力 按固体颗粒是否变形,滤饼有可压缩与不可压缩之分。几乎所有的滤渣都是可压 缩的,为便于研究,将压缩性小的情形当作不可压缩处理。可压缩性滤饼在贴近 滤布处最为紧密。这是因为液体流过颗粒时,对其施加曳力,即颗粒所受的压紧 力。此力沿流动方向作用,靠近滤布处的压紧力为滤饼层所有的压力之和。因 此,滤布处的滤饼最为紧密。滤饼阻力与滤饼干重W的关系为: 33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Rc=αW (2-2)其中,α 为滤饼的平均比阻,mkg。α 对于不可压缩性滤饼来讲是常数,而对于 可压缩性滤饼,α 的表达式为: α=kpm (2-3) 时的平均比阻,由料液决定。m为压缩性指数,取值范围在03~12之间。对于可压缩性,特别是可压缩性强(m值较大)的料液,一般需增大操作 压力,但最终的压差不宜超过03~04MPa。 (3)恒压过滤和恒速过滤 过滤操作,如果按压力或速度是否改变,可分为恒压过滤和恒速过滤。 在恒压条 件下,过滤介质的阻力可忽略不计,恒压过滤的方程可表示为: Q2=Kt (2-4) 2A2p1-βcs (2-5) K=μLρLαcs 其中,β 为湿滤饼与干滤饼的质量比;cs 为料液中固形成分的浓度,kg干固形成 分kg料液;ρL为滤液密度,1-βcs 为料液中滤液所占的质量比。 恒速过滤可通过往复式恒流泵进行,如果忽略过滤介质阻力,恒速过滤的方程式 dQQ=(2-6) dtt 过滤属于不稳定的流动过程。随着过滤的进行,滤饼层逐渐增厚,所以恒压过滤 时,过滤速率逐渐减小;而恒速过滤时,则必须逐渐加大过滤压力,才能保证滤 速的恒定。 间歇式过滤可以在恒压、恒速或变速变压等不同条件下进行。但是,工业上的过 滤不宜使整个过程全部在恒压或恒速下进行。如果整个过程均维持恒速,则过滤 结束后,压力升高很多,过滤机易产生泄漏,泵的带动设备也会超负荷。而恒压 操作也不可取,因为刚开始时,介质表面没有滤渣,猛然加压会使较细的颗 34 第一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粒堵塞介质孔隙而使阻力增大。相应的,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在供料泵口装支线, 支线上有泄压阀。开始过滤时有一升压阶段,过滤既非恒压又非恒速。当压力升 至一定值后,泄压阀被顶开。此后,过滤基本在恒压下进行。而连续过滤一般在 恒压条件下进行。 212 过滤速度的影响因素 由过滤速度的微分式可以看出,影响过滤速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 过程进行的推动力Δp;二是阻碍过程进行的阻力。过滤操作的阻力由滤液本身 的性质(即滤液粘度)、过滤介质及滤渣层的性质两方面决定。从过滤的效果来 看,过滤速度与滤液的澄清度成反比。过滤速度大,滤液的澄清度低;反之,澄 (1)过程的推动力滤饼与过滤介质两侧的压力差是过滤操作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真空过滤的速率 较高,但受溶液沸点和大气压强的限制,最大线kPa 以下。加压过 滤的压力差较大,滤速较高,因此对设备的紧密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在设备强度允许的范围内,还受到滤布强度、滤饼可压缩性和滤液澄清程度的限 制,最大压差一般不超过500kPa。 (2)悬浮液的性质 悬浮液的粘度是过滤速度的影响因素之一。温度越高,其粘度越小,越有利于过 滤,所以物料应乘热过滤。但是,提高温度在真空过滤时不可行,因为升高温度
上一篇:微型生物反应器系统市场调研报告-主要企业、市场规模、份额及发 下一篇:JHGL3离心式过滤机 离心式切削液过滤机 骏海制造切削液过